精益生产模式对于我国制造企业调整产业结构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学习精益生产,21世纪初得到企业和学界的高度重视。目前,国内做得好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世界知名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,尤其在汽车行业(如丰田、通用、福特、奔驰、德尔福、李尔、江森、美驰等)、电子电气企业(如施耐德、ABB、西门子、东芝、西捷、泰科、伟创力等)。本土企业成功案例较少,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精益生产,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、九阳、美的、格力等,酿酒行业的洋河、五粮液等。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,一大批民营企业为了寻求变革突破,分别从不同层面学习和应用,零库存管理、电子看板管理、5S管理等精益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企业得到推广。但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,存在着重理念不重实施、重局部不重整体、重形式不重实质,最终效果不显著的问题。究其原因,人才缺乏是关键。精益生产与传统大批量生产在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上有显著区别,尽管企业高层容易接受和理解,但要真正组织实施并且取得成效,还需要大量懂得精益管理要旨、知道如何实施的执行者,尤其是基层生产现场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。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提出:“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,普及卓越绩效、六西格玛、精益生产、质量诊断、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”,并且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,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、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。”
精益生产管理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,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,同时强调协调,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。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,而非机器。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。
精益生产管理的核心,即关于生产计划和控制以及库存管理的基本思想,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。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是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、高效性,能够灵活地生产适应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,其基本原理和诸多方法,对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意义。精益生产管理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,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,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,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、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,因此精益生产管理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。
(1)优化范围不同
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,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,强调市场导向,优化资源配置,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,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。而相关企业,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,则以对手相对待。
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,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,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,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,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。
(2)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
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“库存是必要的恶物”。
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“库存是万恶之源”。
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“浪费”,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。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,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,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,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“浪费”。基于此,精益生产管理提出了“消灭一切浪费”的口号。追求零浪费的目标。
(3)业务控制观不同
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“雇用”关系,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,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,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。
精益生产管理源于日本,深受东方文化影响,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(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)——消灭业务中的“浪费”。
(4)质量观不同
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。
精益生产管理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,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*是可行的,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。其核心思想是,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,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“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”,追求零不良。
(5)对人的态度不同
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。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,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“设备”。
精益生产管理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,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,同时强调协调,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。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,而非机器。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。
地址 : 东莞市凤岗镇雁田村天安数码城S7栋6楼 | |
电话:0755-89313800 | |
传真:0755-28212820 | |
sunpn806#hbnfjc.com(发邮件时请将#改为@) |